京剧的孕育

2023-06-03 11:40:59    来源:个人图书馆-常熟老李jlr5mr


(相关资料图)

一、徽班进京

“徽”是指徽调,“班”是指戏班,“徽班”就是唱徽调的戏班。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大寿,浙江盐务大臣约集了南方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班主和名旦高朗亭进京祝寿演出。三庆班带来了与当时占主流地位的昆曲截然不同的一种新颖别致的地方曲调--徽调,给当时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三庆班在京城站住了脚跟以后,又有和春、四喜、春台、三和等徽班接踵而来,徽调以其通俗质朴的表演风格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根,并逐渐地取代了昆曲和弋腔在京城戏曲舞台上的主导地位。

二、四大徽班

继三庆班在京城站稳脚跟之后,和春、四喜、春台、三和、嵩祝、金钰、重庆等徽班相继进京演出,经过艺术上的优胜劣汰,在激烈的竞争当中以三庆、四喜、春台、和春最负盛名,时称“四大徽班”。这四大徽班又各具所长,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春台的孩子”、“和春的把子”之说。所谓“三庆的轴子”,是指三庆班的演出剧目以新编有头有尾、故事情节完整的连台本戏见长;伊喜的曲子”是指四喜班的演出剧目以昆曲见长;声台的孩子”是指春台班的演出是以朝气蓬勃、整齐划一的青少年演员见长“和春的把子”是指和春班的演出剧目以翻打扑跌的武戏见长。

三、徽汉合流

继徽班在京城舞台上扎下了根并占领了京城戏曲的主导地位之后,清朝道光八年(1828),汉调戏班进京演出,进京之后,难与声势浩大的徽班抗衡,鉴于徽调与汉调两个剧种在声腔上有血缘关系,后来汉调演员大都加入徽班,与徽调演员同台献艺。徽调是以二黄声腔为主,并包括山腔、吹腔、四平调、高拔子等民间曲调。汉调是集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于一身。徽汉合班演出的形式,对京城“皮黄合奏”局面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谢谢观看

关键词: